比喻才能虽多不精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宾语,含贬义。比喻才能虽多不精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腾蛇无足而飞,梧鼠五技而穷。”用法:偏
详细解释
暴露在山沟的尸体。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瘠:通“胔”,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。暴露在山沟的尸
详细解释
上上下下一条心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上上下下一条心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:“上下一心,三军同力,与之远举
详细解释
人的形体具备,精神随之产生。出自《荀子・天论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人。形:形体;神:精神。人的形体具备,精神随之产生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天论》:“天职既立,天功
详细解释
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非十二子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学问、文章等。持:持论;立论;故:根据。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。 复制出处:荀况《荀子・非十二
详细解释
把兰、芷浸泡在泔水里。比喻受恶环境的影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兰槐之根是为芷,其渐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其质非不美也。所渐者然也。兰、芷:香草;渐:浸渍;滫:臭泔水。把兰、芷浸泡
详细解释
像盘石一样安稳不动。形容非常稳固,不可动摇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:“为名者否,为利者否,为忿者否,则国安于盘石,寿于旗翼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含褒义,形容非常稳固
详细解释
形容一下子名声大震。出自《荀子・王霸》:如是,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,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!故曰:以国齐义,一日而白,汤武是也。形容一下子名声大震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王霸》:如是,则
详细解释
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薮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登到高处招呼人,看到的远。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,响应的人必然会多。出自《荀子・勤学》: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登高:登上高处;招:挥手招呼人
详细解释
耕田不细致,庄稼受损害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天论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楛:粗劣,粗恶;稼:庄稼。耕田不细致,庄稼受损害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
详细解释
指全面衡量,深思熟虑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不苟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多方面衡量,深入考虑。指全面衡量,深思熟虑。 复制出处:荀况《荀子・不苟》:“兼权之,孰计之,然后
详细解释
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出自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穷阎:偏僻的里巷;漏屋:通“陋”,狭小的房屋。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儒
详细解释
流流传,引申为没有根据的意见。没有根据的话。多指背后议论、诬蔑或挑拔的话。出自《荀子・致士》:凡流言、流说、流事、流谋、流誉、流愬,不官而衡至者,君子慎之。流流传,引申为没有根据的意
详细解释
兵器上没有沾上血。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。出自《荀子・议兵》。兵器上没有沾上血。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
详细解释
指恩泽广大,无所遗漏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兼:同时;兼覆:天覆盖万物,比喻恩泽广大;无遗:没有遗漏。指恩泽广大,无所遗
详细解释
指顺应时势采取能使人民尽力的措施。出自《荀子・富国》:守时力民,进事长功,和齐百姓,使人不偷,是将率之事也。守时:顺时行事;力民:使人民尽力。指顺应时势采取能使人民尽力的措施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旧时指人无耻,行为象禽兽一样。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。同“行同狗豨”。出自《荀子・修身》:心如虎狼,行如禽兽。旧时指人无耻,行为象禽兽一样。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。同“行
详细解释
”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。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。出自《荀子・非十二子》。杨倞注:“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。”一般作定语,指模仿。《荀子
详细解释
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,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。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。出自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。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
详细解释
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了就做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性恶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人言行必须一致。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
详细解释
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。比喻达不到目的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。比喻达不到目的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不道礼
详细解释
没有根据的话,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。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。出自《荀子・大略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、分句,指谣言。没有根据的话,传到有头脑
详细解释
指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的记忆力。博:广博;闻:传闻;志:记住,记忆。指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
详细解释
指才智多,志向大。出自《荀子・非十二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人。指才智多,志向大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非十二子》: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,犹然而材剧志大,闻见杂
详细解释
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越做越离目的越远。出自《荀子・仲尼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行为方式不对。引:拉;经:缢死。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
详细解释
改变思想;改变打算。出自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改变主意。改变思想;改变打算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儒效》:“四海之内,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。”用法:作
详细解释
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标。泛指武器不精良。出自《荀子・正论》:不能以拨弓曲矢中。拨弓:不正的弓;曲矢:弯曲的箭。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标。泛指武器不精良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正论》:不能以拨
详细解释
节抑威强,复用文理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强国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书面语。节:节制;威:威力,威风;反:同“返”,归还。节抑威强,复用文理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不论白昼或黑夜。形容不分昼夜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赋篇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指不分昼夜干事。非:不论;月:月夜。不论白昼或黑夜。形容不分昼夜。 复制出处:战
详细解释
四海之内,犹如一家。形容天下一统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议兵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局面等。四海之内,犹如一家。形容天下一统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
详细解释
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故言有召祸也,行有召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召:招来;祸:灾祸。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劝
详细解释
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用于比喻句。覆:颠覆;载:承载。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
详细解释
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,永不消失。形容德高望重。出自《荀子・不苟》:盗跖吟口,名声若日月。名声:名誉;若:象。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,永不消失。形容德高望重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不苟
详细解释
耕作不细致,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。出自《荀子・天论》。耘:除草;岁:年谷成熟。耕作不细致,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天论》:“楛耕伤稼,耘耨失薉。汉・韩婴《韩诗
详细解释
用盲眼去辨别色彩。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修身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用盲眼去辨别色彩。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
详细解释
一分一厘的钱或极小的事情都要计较。形容非常认真或非常小气。出自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锱:四分之一两;铢:二十四分之一两;二者是古代极小的
详细解释
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强自取柱
详细解释
奉承迎合别人,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臣道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偷:苟且。奉承迎合别人,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。 复制出处:先
详细解释
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,不求上进。出自《荀子・宥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不求上进。如:到达;丘:丘陵;止:止步。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,不求上进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宥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