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九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局势。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九回:“
详细解释
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
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同“画虎不成反类狗”。出自唐・刘知幾《史通・六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比喻好高骛远,眼高手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
详细解释
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博望烧屯》第一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如虎添翼。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。 复制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博望
详细解释
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。出自元・揭傒斯《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形容相貌威武。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。 复
详细解释
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
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四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年轻人。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
画老虎不成;却象狗。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;弄得不伦不类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马援转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比喻好高骛远,眼高手低,一事无成。
详细解释
比喻外表善良,心地凶狠的人。出自宋・庞元英《谈薮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心地凶狠的人。比喻外表善良,心地凶狠的人。 复制出处:宋・庞元英《谈薮》:“公衮性甚和,平居常若嬉
详细解释
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喻放走敌人;留下后患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刘巴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零陵先贤传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宾语,指把敌人放走。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
详细解释
虬曲苍劲貌。出自明・何景明《古松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虬曲苍劲貌。 复制出处:明・何景明《古松歌》:“龙盘虎拏终有神,白骨苍鳞半枯死。”用法:
详细解释
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般横行不法。出自汉・张衡《南都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时局。豺、虎:两种凶残的野兽。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般横行不法。 复制出处:汉・张衡《
详细解释
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出自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二》:“虎者,
详细解释
见“拒虎进狼”。出自吕志伊《读史感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措施不得力。见“拒虎进狼”。 复制出处:吕志伊《读史感赋》:“拒狼进虎岂良谋,亡国图存夫。”用法:作宾
详细解释
放虎出笼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,贻患无穷。同“纵虎出柙”。出自明・唐顺之《咨总督都御史胡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放虎出笼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,
详细解释
同“如虎傅翼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,指更加得势。同“如虎傅翼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今玄德得诸葛亮为
详细解释
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。出自清・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23回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比喻句。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。 复制出处:清・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23回:“他们把饭煮熟
详细解释
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。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。亦作“猛虎下山”、“猛虎离山”。出自刘流《烈火金刚》第12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迅猛。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。形容动
详细解释
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。出自《易・颐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形容心怀不善,伺机攫取。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。 复制出处:《易・颐》:“虎视耽耽,其欲逐逐。”用法:作定语
详细解释
和老虎商量;要它的皮。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;绝对办不到。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;纯属幻想。出自《太平御览》第208卷引《符子》。一般
详细解释
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。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。出自鲁迅《且介亭杂文・忆韦素园君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狐假虎威。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
详细解释
①同“狼餐虎咽”。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,用于比喻句。①同“狼餐虎咽”。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。 复制出处:元・
详细解释
犹言引狼入室。出自清・夏燮《中西纪事・外夷助剿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犹言引狼入室。 复制出处:清・夏燮《中西纪事・外夷助剿》:“是不但引虎入室,
详细解释
同“豕亥鱼鲁”。出自清・钱大昕《序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同“豕亥鱼鲁”。 复制出处:清・钱大昕《序》:“而世之考古者,拾班范之一言,擿沈箫之数简,兼有
详细解释
比喻白白地送死。出自汉・荀悦《汉纪・高祖纪一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比喻白白地送死。 复制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高祖纪一》:“今赴秦军,如以肉喂虎,当何
详细解释
放虎出笼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,贻患无穷。出自《续资治通鉴・元泰定帝泰定元年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放虎出笼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,贻患无穷。 复
详细解释
犹言龙争虎斗。出自宋・喻汝砺《八阵图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斗争激烈。犹言龙争虎斗。 复制出处:宋・喻汝砺《八阵图》诗:“笑云此公大肚皮,龙拏虎掷填胸胄。
详细解释
阳虎尝暴匡人,匡人于是遂止孔子。孔子状类阳虎,拘焉五日。”杨,通“阳”。后因以“杨虎围匡”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孔子世家》。一般作宾语、
详细解释
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班超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相貌威武。颔:下巴颏。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。 复制
详细解释
犹言龙争虎斗。出自俞锷《醉歌行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犹言龙争虎斗。 复制出处:俞锷《醉歌行》:“说霸争王各不让,龙拏虎跳旦复昏。”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
详细解释
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。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。也作“虎口余生”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朱砂担滴水浮沤记》第一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。从老虎嘴里
详细解释
同“如虎傅翼”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5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,指更加得势。同“如虎傅翼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5回:“二狐有将相之才
详细解释
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。出自明・徐光启《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怯战。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。 复制出处:明・徐光启《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》:
详细解释
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。出自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捋:抚摩。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。 复制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回:“
详细解释
犹三人成虎。出自清・秋瑾《致琴文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传言等。犹三人成虎。 复制出处:清・秋瑾《致琴文书》:“况三言讹虎,众口铄金;因积毁销骨,致他方糊口。”
详细解释
指捕风捉影,疑虑重重,自相惊扰。参见“杯弓蛇影”、“三人成虎”。出自詧盦《学界风潮记・天津商学界之活动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自相惊扰。指捕风捉影,疑虑重重
详细解释
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。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魏公子列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饲:喂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。比喻既
详细解释
犹言暴虎冯河。出自清・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抚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比喻有勇无谋。犹言暴虎冯河。 复制出处:清・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抚记》:“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,
详细解释
同“养虎自遗患”。出自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六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纵容敌人。同“养虎自遗患”。 复制出处: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六回:“今其子乃欲见逐,岂非养
详细解释
①比喻好高鹜远,终无成就。②比喻好事做不成,反变了坏事。出自《东观汉记・马援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①比喻好高鹜远,终无成就。②比喻好事做不成,反变了坏
详细解释
养老虎,咬伤自己。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。出自《洛阳伽蓝记・建中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啮:咬。养老虎,咬伤自己。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比喻凶恶狡黠之辈。出自明・康海《中山狼》第二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比喻凶恶狡黠之辈。 复制出处:明・康海《中山狼》第二折:“谁曾见这锦囊诗袋,却遮藏
详细解释